摘要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因中外贸易的需要已经产生了在双方之间进行传译的通事。五口通商之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商业活动日益发达,外侨人数也迅速增加。由于中外对语言问题都不甚了了,在洋泾浜等华洋接触较多的地方便产生了专门提供语言服务并借此营生的露天通事。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外语教育,略通日常口语,操一口洋泾浜英语,广泛活跃于清末至民国的上海城市生活之中,成为中外人士交往的必要媒介,却又因其种种不良形迹而饱受争议。这一群体的产生和消亡有其社会背景,是近代中国一种独特的社会景观。本文旨在探寻上海露天通事形成的社会背景和主要活动,并重估其影响,还原这一群体的本来面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