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在运用唑来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P)患者中硬骨素、骨保护素(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基(RANKL)在治疗前后浓度水平变化,从而探索唑来膦酸钠的药物作用与骨转换表达的关系,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收集本组6088岁诊断为绝经后OP患者22例,测定静脉注射唑来膦酸钠第0、2、7、30天患者血清中硬骨素、RANKL、OPG、CTX(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及PIN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的浓度,并运用Pearson’s相关性分析,分析硬骨素、RANKL、OPG与CTX、PINP的相关性。结果 (1)在注射唑来膦酸钠后,骨吸收指标CTX在第2、7、30天明显降低,并与注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形成指标PINP在第2、7、30天降低,但只在第7、30天与注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注射唑来膦酸钠后,硬骨素在第2、7天急剧上升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30天后慢慢下降;硬骨素的变化与CTX的变化在第2天(r=-0.518;P<0.05)、第7天(r=-0.571;P<0.01)、第30天(r=-0.484;P<0.05)呈负性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与PINP变化在第2天(r=-0.927;P<0.01)第7天(r=-0.562;P<0.01)、第30天(r=-0.451;P<0.05)呈负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3)在注射唑来膦酸钠后,RANKL在第2、7天上升,在第30天后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OPG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实验结果可知,在运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OP患者中,硬骨素的浓度早期急剧升高,而硬骨素对骨的形成起负性调节作用,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可尝试将硬骨素单克隆抗体与唑来膦酸钠联合用药,增强患者对药物抗骨质疏松的能力,减轻患者病痛,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