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出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证型相关诊断标准于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4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组(42例)、阴虚阳亢组(14例)、阴阳两虚组(64例)、痰湿壅盛组(134例)和气虚痰阻组(40例),分析各组患者血栓弹力图各指标[凝血时间(R)、凝血速率(K)、纤维蛋白功能(Angle)、血小板聚集(MA)、凝血幅度下降速率(Ly30)、纤活指数(EPL)、凝血指数(CI)、30min振幅(A30)、血凝块溶解剩余百分比(CL30)],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AT)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肝火亢盛组患者PLT高于其他各组,且与气虚痰阻组、阴阳两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组患者FIB、D-D、FDP均低于其他各组,且与阴阳两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两虚证高血压患者较其他各证型处于高凝状态,肝火亢盛证患者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呈低凝状态,与中医理论一致。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