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在传承中更多地体现着活化性特征,它在现代审美中的融创体现了文化的发展观。边疆高校的教育特点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它兼有传播现代教育先进理念与保护各民族地区传统艺术的双重责任。在"非遗进校园"的传承教学实践中,散点式教学体系与产教脱节的现状使民族工艺较多地停留在赏析和体验环节。如何将这种传统工艺的活化石植根于当代教育的规范中,文中就民族工艺活态传承的内容构建、实践经验、面临困境提出了一些想法,旨在更好地关联边疆高等教育中民族工艺的人才链、学科链以及产业链,推进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良性发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