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子的正常萌发关乎后期植株的生长及产量。种子萌发始于干种子对水分的吸收,止于胚轴伸长。细胞内部及细胞间的水分运输,受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s)高度选择性调节。禾谷类的种子富含淀粉,内源性赤霉素可诱导α-淀粉酶等水解酶在胚中合成,并将其分泌至淀粉性胚乳中降解淀粉为小分子物质,供种子萌发需要。研究表明,只有α-淀粉酶才能完成水稻种子淀粉的降解。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一种信号分子,可形成各种活性氮物质,并参与解除种子休眠信号传导过程,NO供体可通过提高淀粉酶活性促进种子萌发。为探究AQPs、NO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本研究以‘博Ⅱ优767’的水稻杂交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NO合成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L-NAME)和钨酸钠(sodium tungstate, ST)及NO外源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AQPs活性抑制剂氯化汞(HgCl_(2))等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并借助表观分析和指标检测等手段,确定水稻种子萌发过程种子吸水能力、淀粉酶活性和淀粉降解速率等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90 mg/L HgCl_(2)预处理的水稻种子,其吸水能力、淀粉酶活性和萌发率均下降,淀粉含量保持较高水平,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而NO外源供体SNP则可逆转HgCl_(2)的效应,且NO合成抑制剂L-NAME(15 mmol/L)和ST(80 μmol/L)对水稻种子萌发的作用效应与HgCl_(2)的相似。这些结果说明,在水稻种子早期萌发阶段,AQPs可通过NO介导诱发种子吸收水分,激发淀粉酶,加速淀粉降解,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探究AQPs与NO在调节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系,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
单位海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