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索在真实世界中儿脾醒颗粒的用药特征和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和二次开发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5家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对儿脾醒颗粒患儿的用药数据进行分析,包括:(1)年龄、性别、中西医诊断、单次用药剂量、疗程、合并用药信息等特征的描述性分析;(2)联合用药及其种类的关联规则分析;(3)适用疾病痊愈时间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用药特征分析显示:共纳入5 351例患儿,平均年龄(4.16±3.41)岁,98.17%的患儿<14岁;有14.86%患儿低于说明书用药年龄的下限。适应证的西医诊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包括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病、小儿厌食症,也可见便秘、免疫球蛋白A(IgA)血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中医诊断常见积滞、厌食、紫癜等,单用与联用在适应证分布和构成比上,无显著区别。单次用药剂量为(3.08±1.22)g,16.74%患儿出现超说明书用药,主要为低于说明书用量下限,特别是>5岁患儿,其用量约为说明书的1/2,单用与联用间,无显著性差异。用法主要为每天3次(95.55%)。疗程平均(7.76±2.6)d,97.23%患儿的疗程≤10 d(说明书),主要适应证(前3位)的疗程约7 d。合并用药中,87.78%患儿联合1种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主要药物组合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神曲消食口服液”,化学分类法(ATC)治疗学分类/中药功能组合为“消导剂-止泻药,肠道抗炎/抗感染药”。临床疗效观察:共纳入906例患儿,适应证以小儿消化不良和小儿腹泻病为主(83%),两种疾病的平均病程均约11 d,治疗7 d左右,疾病痊愈的中位时间,前者为21 d,后者为17 d,两种疾病3周的治愈率均超过50%;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瘙痒和恶心。结论 儿脾醒颗粒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广泛,适应证除消化系统的病症外,也包括反复呼吸道感染、IgA血管炎等疾病,适用人群也可扩至婴儿,临床上常与同类中成药或益生菌制剂联合应用,对于主适应证,临床疗效尚佳,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度开发。

  • 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