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作者:姜楠; 袁淑杰; 刘芷含; 阮迪陈; 彭映杰; 王劲松
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2, 37(02): 194-201.
DOI:10.16836/j.cnki.jcuit.2022.02.013

摘要

利用四川省水稻种植区2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日降水量等气象资料,按照水稻低温、连阴雨和低温连阴雨标准,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和低温连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轻度和中度低温灾害发生最多的年份分别为1985年、1983年,发生最少的年份分别为2015年、201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等级低温灾害发生站数的年际均值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轻度、中度和重度低温灾害发生频率范围分别为23.3%~100.0%、1.7%~100.0%和0%~96.0%,高值区分布在川西南山地的雷波、越西、木里、盐源和昭觉,低值区分布在盆周边缘山区和盆中浅丘区的广元和资阳,呈现“山区多,盆地少”的空间分布特征。(2)连阴雨灾害发生最多的年份为1973年,最少的年份为2020年。在空间分布上,轻度、中度和重度连阴雨灾害发生频率范围分别为8.3%~48.3%、1.7%~25.0%和0%~11.7%,高值区分布在盆南丘陵区和川西南山地的宜宾、昭觉和越西,发生频率由高值区向南北方向递减。(3)低温连阴雨灾害发生最多的年份为2004年,21世纪00年代中期以来,低温连阴雨发生站数的年际均值逐渐减小,近10 a平均发生站数为3.9。在空间分布上,低温连阴雨灾害发生频率高值区分布在川西南山地北部的雷波、越西和昭觉,发生频率范围为50.0%~65.0%,向南北方向递减。(4)除重度连阴雨灾害外,1991年以后各等级低温、连阴雨和低温连阴雨灾害发生频率均略低于1990年以前;相较于低温灾害,连阴雨和低温连阴雨灾害发生站数少,灾害范围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