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模式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中通气效果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或Ⅲ级, 年龄65~80岁, 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CV-VG组和容量控制通气(VCV)组, 每组30例。双肺通气期间呼吸参数设置为呼吸频率(RR)10~12次/min, 潮气量(VT)8 ml/kg(理想体质量)。单肺通气(OLV)期间呼吸参数设置为RR 12~16次/min, VT 6 ml/kg(理想体质量)。记录OLV前1 min(T0)、OLV 30 min(T1)、OLV 60 min(T2)时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驱动压(ΔP)、动态肺顺应性(Cdyn)及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记录术后住院期间PPC发生情况、严重程度、胸管留置时长及术后住院时长。结果与T0时相比, T1、T2时两组Ppeak、Pplat、ΔP均升高, Cdyn均降低(均P<0.001)。与VCV组相比, 各时间点PCV-VG组Ppeak、Pplat、ΔP均降低, Cdyn均升高(均P<0.05)。两组各时间点HR、MAP、ETCO2、PaO2、PaCO2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CV组与PCV-VG组间PPC发生率[43.3%(13/30)比30.0%(9/30)]及胸管留置时长[(4.4±0.9)d比(4.2±1.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V-VG组PPC分级≥2级患者比例低于VCV组[10.0%(3/30)比36.7%(11/30), χ2=5.96, P<0.05], 术后住院时长短于VCV组[(6.4±1.3)d比(8.0±1.9)d, t=4.85, P<0.05]。结论 PCV-VG模式可有效降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PPC严重程度, 缩短术后住院时长, 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