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厘清城市热源汇聚路径已经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途径。【方法】基于“源-汇”景观生态学理论,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划分城市地表温度提取热源地,并构建热源扩散阻力面,应用电路理论提取热源汇聚路径,统计汇聚路径多环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NDVI、高程与坡度现状,分析汇聚路径内在机理。【结果】结果显示:(1)热源共计24块,面积合计12.6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2%,主要分布于南坪、弹子石、茶园、东港工业园四大组团;(2)热源汇聚路径共计42条,热源汇聚路径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茶园组团内部以及与南坪、弹子石、茶园三大组团之间,该区域热源汇聚作用最强,弹子石组团与东港工业园组团之间汇聚路径仅有一条,热源的汇聚作用最弱;(3)耕地、水域、林地面积占比随着热源缓冲区范围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占比随着热源缓冲区范围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结论】结论表明:山地城市热源汇聚路径和主控因素的空间演化特征,在距离汇聚路径100 m范围内温度主控因子贡献度排序分别为NDVI>坡度>高程;200~600 m缓冲区范围内温度主控因子贡献依次为坡度>高程>NDVI;700 m缓冲区范围内主控因子的贡献为坡度>NDVI>高程;800~1 000 m缓冲区范围内主控因子贡献为NDVI>坡度>高程。研究结果能够为改善城市热环境、提高城市居住适宜度提供依据,也对“源-汇”理论应用于城市热环境热源汇聚路径进行探索,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 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