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扩散峰度成像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价值

作者:贾宏茹; 李畅; 刘畅; 彭云; 傅剑雄; 凌俊; 孙骏; 叶靖; 罗先富*
来源: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 29(01): 3-8.

摘要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定量分级诊断及早期检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价值。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新西兰大白兔,构建不同等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采用3.0 T磁共振、关节表面柔线圈,进行肝脏扩散峰度成像(b=0、400、800 s/mm2)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获取MD值、MK值和ADC值,对所有肝脏标本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不同等级与磁共振参数的相关性。采用ROC明确各磁共振参数诊断不同等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能。采用比较ROC分析不同模型参数在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价值。结果 ADC值和MD值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级程度呈负相关(ρ=-0.52,-0.904;P<0.05)。MK值与疾病等级程度呈正相关(ρ=0.761;P<0.05)。MD值和MK值在临界组和NAS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729±0.114比1.458±0.240μm2/ms;MK:1.096±0.079比1.237±0.180;P<0.05)。MD值和MK值诊断NAS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5和0.905,且均优于ADC值(AUC=0.727)(P<0.05)。结论扩散峰度成像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行分级诊断,且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价值优于传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