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布鲁氏菌104M液体气溶胶肺递送途径免疫BALB/c小鼠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6~8周龄BALB/c雌鼠, 分别经肺递送、滴鼻和皮下注射3种途径免疫接种布鲁氏菌104M, 于免疫后第4、8、16、24周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症状、检测小鼠体重、脾重、脾脏载菌量及肺匀浆、血清的抗体和细胞因子。待鼠脾脏载菌完全清除, 用布鲁氏菌A19液体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攻毒。结果各组实验小鼠均未见异常症状;体重无显著下降;攻毒前, 脾重没有明显变化;攻毒后, 免疫组小鼠脾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液体气溶胶肺递送:实验组(0.26±0.16)g<空白对照组(0.40±0.19)g, 滴鼻:实验组(0.21±0.11)g<空白对照组(0.28±0.19)g, 皮下注射:实验组(0.14±0.02)g<空白对照组(0.30±0.18)g。随着免疫时间的增长, 免疫组小鼠脾脏载菌量呈下降趋势, 第20周完全清除。攻毒后2周(免疫24周), 所有小鼠脾脏载菌均显著增加, 各免疫组脾载菌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脾载菌量以log10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 CFU)/g计数并统计分析, 液体气溶胶肺递送:实验组(4.49±0.13)<空白对照组(6.90±0.46);滴鼻:实验组(3.59±1.06)<空白对照组(7.08±0.14);皮下注射:实验组(3.00±2.03)<空白对照组(6.81±0.34)。布鲁氏菌104M激发了BALB/c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在免疫后第4周, 检测到104M特异性抗体IgG、IgM、IgA, 第8周达到高峰, 攻毒后再次显著上升。各免疫组血清和肺匀浆中IFN-γ和IL-18浓度在攻毒前, 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攻毒后, 各免疫组血清IFN-γ和IL-18浓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 而肺匀浆细胞因子浓度在攻毒前后均持续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液体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是一种有效的免疫途径, 表现出有效的保护作用;104M未引起小鼠体重减轻, 相对安全, 但在小鼠体内存活时间较长, 引起小鼠轻度脾脏肿大, 有一定的残余毒力。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