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合理有效地保育天然臭柏(Juniperus sabina L.)种质资源,追溯和阐释其分布格局的历史成因,本文对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和青海省共10个天然臭柏居群388个个体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臭柏ITS序列总长度为1089 bp,共含有25个变异位点,定义32个单倍型,其中H4和H6单倍型为共有单倍型;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臭柏居群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遗传变异为95. 04%,而居群间遗传变异仅4. 96%,居群间差异水平极显著(FST=0. 0496,P <0. 001);Network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H4和H6为古老单倍型,其他单倍型是由他们衍生而来;遗传分化系数NST(0. 072)<GST(0. 105),表明臭柏居群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且历史上未经历过明显的扩张过程;单倍型最大简约树将32个单倍型聚为两大支;Mantel检验结果表明,臭柏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R2=0. 0649,P> 0. 05)。推测臭柏起源于第三纪中新世(Miocene)中期约12. 38 Mya,在第四纪冰期可能存在多个小型避难所。沙埋产生不定根的扩繁能力和较好的有性更新环境可能是沙地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于山地居群的决定性因素。
-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