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借贷、改征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期影响。通过对《清实录》的统计分析可知,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谕令的数量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征,且各类行为的地位也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高等研究院; 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