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诊治耳源性颅内并发症11例临床分析

作者:宋忠义*; 刘文杰; 王宁; 傅莹; 李泽晶; 王春芳; 孙永强
来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 37(10): 819-828.
DOI:10.13201/j.issn.2096-7993.2023.10.011

摘要

目的:分析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22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以耳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颅内并发症共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4~69岁。所有患者均有完善的耳内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采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感染科、影像科及耳鼻咽喉科多学科协作模式,根据临床症状危急程度、影像学变化情况,共同制定抗感染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案。11例患者中,有5例神经外科先处理颅内病变,耳鼻咽喉科后处理中耳病变;3例脑膜炎患者先控制急性期脑炎症状,后处理中耳病变,1例中耳病变和颅内感染灶同期处理,2例处理中耳病变后,乙状窦、横窦血栓行保守治疗。随访时间为1~6年。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有时间不等的耳部症状,表现为耳痛、流脓、听力下降等,后出现发烧、头痛、意识障碍、面瘫等颅内并发症表现。耳内镜检查表现为鼓膜松弛部穿孔5例、紧张部大穿孔3例,耳道新生物1例,鼓膜膨出1例,鼓膜浑浊内陷1例。听力学检查传导性听力下降4例,混合性听力下降4例,全聋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中耳胆脂瘤合并颞叶脑脓肿4例、小脑脓肿2例,中耳胆脂瘤合并脑膜炎3例,中耳感染合并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2例。病原学检查中,脑脓肿脓液及脑脊液培养肺炎链球菌2例次,前庭链球菌、单形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各1例次。随访过程中,1例出院后3年因合并心血管疾病去世,其余10例健在,定期复查颅内及中耳病变无复发。结论: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以脑脓肿、脑膜炎及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最常见,中耳胆脂瘤为最常见的病因。及时诊断、多学科协作、原发灶及合并症处理时机的准确把握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

  • 单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