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早期儒家教育家所畅想的理想人格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孔子看来,人的善恶不在于人性本身,而在于环境与后天的教化,也即需要在一个等差有序的社会关系中,把人教化成为自觉使名分合一的能伦之人。孟子和荀子却认为人的本性即是善或恶的: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中能够自给自足的东西,恶则是对外物进行功利计算而产生的,一个理想的人格就是能够自足的人;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指出,未经过社会化的个体即是恶的,而一个在"化性起伪"过程中学会让群体、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则是理想的人格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