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人类所需维生素D约90%来源于紫外线B照射皮肤,再经肝肾羟化酶两次羟化,最终生成机体能利用的形式-活性维生素D1,25-(OH)2D3,而机体代谢过程中含量最丰富且稳定的形式-维生素D325(OH)D3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维生素D水平。关于血清25(OH)D3最佳浓度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维生素水平分级[1]:(1)充足(≥30ng/ml);(2)缺乏(20~29ng/ml);(3)不足(<20ng/ml)。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存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细胞表面,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HBP)、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等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