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部分地区IBV的分离鉴定及S1基因进化分析

作者:李华斌; 王泽炜; 杨逢清; 田崇瑜; 闫芳*; 马海利; 高文伟
来源: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 (21): 86-91.
DOI:10.13881/j.cnki.hljxmsy.2021.03.0048

摘要

为了了解山西省部分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的流行情况,试验采集山西部分地区已接种H120疫苗的7份疑似感染IBV的蛋鸡肺脏、气管、肾脏组织并进行了病毒分离,通过RT-PCR、电镜观察、血凝试验、新城疫干扰试验鉴定病毒,并对分离得到的病毒进行SPF雏鸡感染试验、鸡胚交叉中和试验和S1基因序列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将从7份疑似病料中分离纯化的病毒经尿囊腔接种SPF鸡胚,其中有3株分离毒株可导致明显的侏儒胚,经RT-PCR鉴定为IBV,分别命名为CK/CH/SX/BEI、CK/CH/SX/ZJQ和CK/CH/SX/A。3株分离毒株在电镜下均可观察到直径为80~120 nm、有囊膜、纤突呈放射状排列的病毒粒子;经Ⅰ型磷酸酯酶C处理后均可凝集1%鸡红细胞,均可干扰新城疫病毒(NDV)复制;致使SPF雏鸡发病并诱导产生IBV特异的免疫应答;3株分离毒株与H120疫苗株抗原差异较大;3株分离毒株之间S1基因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9%~98.0%和93.7%~96.7%,且与H120疫苗株S1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7.4%~78.6%和76.2%~78.0%;3株分离毒株与近几年我国流行的QX型IBV毒株形成了一个密切相关的系统发育分支,但与2008年分离的IBV SX8相比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变异。说明山西省部分地区流行的IBV S1基因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应选择适宜的疫苗进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