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布洛芬口服与经直肠给药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76例临床诊断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的PDA(hsPDA)并需要药物治疗的早产儿资料。根据给药方式将早产儿分为观察组(经直肠给药,n=138)和对照组(口服给药,n=138),两组首次剂量为10mg/kg, 24h及48h后各予5mg/kg, 3次给药完毕后24h心脏超声检查动脉导管闭合情况及相关检查和生化指标,判定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动脉导管闭合114例(82.60%),对照组闭合109例(78.98%),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χ2=0.584,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动脉导管直径、左心房内径∶主动脉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47、0.612、0.802、1.835,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的血小板均轻度下降,肌酐、尿素氮均轻度上升,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23、0.593、1.349,P>0.05);两组前列腺素(PGE2)、胆红素水平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39、1.916,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少尿、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脑室内出血(IVH)、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及死亡人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1、0.210、0.141、0.348、0.081、0.0001,P>0.05),观察组胃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喂养不耐受(FI)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15、8.430、4.065,P<0.05)。结论布洛芬经直肠给药吸收快,可以达到与口服给药相同的治疗效果,减少了胃出血、NEC、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简单、安全、方便,还适用于部分不能口服给药的患儿。未发现经直肠给药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