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远期死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多中心口服降纤二级预防数据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登记可随访患者信息及死亡原因, 再与原数据库患者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共278例患者完成随访, 蚓激酶组166例, 对照组112例;10年内共有124例死亡(44.6%), 其中92例(74.2%)为血管性死亡。蚓激酶组全因死亡74例(44.6%), 血管性死亡55例(33.1%);对照组全因死亡50例(44.6%), 血管性死亡37例(33.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 蚓激酶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0年生存率无显著影响。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显示, 基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与患者10年非血管性死亡风险显著相关[风险比(hazard ratio,HR)1.98,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3.25;P=0.006]。半年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降幅越大, 10年全因死亡风险越低(HR 0.94, 95%CI 0.90~0.99;P=0.011);1年内INR降幅越大, 10年血管性死亡风险越低(HR 0.41, 95%CI 0.17~0.96;P=0.040);1年内D-二聚体降幅越大, 10年血管性死亡风险越高(HR 1.37, 95%CI 1.02~1.83;P=0.034)。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INR降幅越大, 10年非血管性死亡风险越高(HR 2.15, 95%CI 1.29~3.59;P=0.004)。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10年死亡发生率较高, 死亡者中约3/4为血管性死亡。急性期降纤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0年全因死亡无明显影响;半年内tPA降幅越大, 全因病死率越低;基线及1年内D-二聚体水平降幅越大, 10年血管性死亡风险越高;基线及1年内INR降幅越大, 10年非血管性死亡风险越高。

  • 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公共卫生学院; 苏州大学;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