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及不同针刺条件下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方法 实验1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及非经非穴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实验2选取6只SD大鼠,观察肾俞穴针刺不同时长(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实验3选取6只SD大鼠,观察肾俞穴在起针后(0 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的局部血流灌注量。结果 针刺不同穴位的局部理化特征为,针刺可增加肾俞、百会、足三里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及穴位局部乳酸(lactic acid, Lac)、丙氨酸(alanine, Ala)、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 PCr)、葡萄糖(glucose, Glu)能量代谢水平。针刺肾俞穴不同时长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为,与针刺前比较,肾俞穴在留针后5 min、10 min其局部血流灌注量明显上升(P<0.01),之后平缓下降但仍较高(P<0.05);与留针5 min、10 min、15 min比较,留针30 min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降低(P<0.05)。针刺肾俞穴后效应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为,与针刺前比较,肾俞穴在起针后6个时间点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与起针后5 min比较,起针15 min、20 min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针刺不同穴位其局部血流灌注量与局部组织代谢改变不同,提示穴位的局部理化特征具有位置差异的特异性。针刺时长影响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但是针刺时长10 min后穴位局部变化趋于平稳,同时,针刺肾俞穴存在后效应至少可持续30 min,为临床针刺效应提供参考依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