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5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 其中男78例, 女80例, 胎龄28~36(32.11±0.85)周。所有早产儿均于出生3 d内开展颅脑超声检查。依据早产儿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颅内出血组及非颅内出血组, 收集两组胎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宫内窒息、母体胎膜早破、母体妊高症、母体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电解质紊乱等多方面基础资料, 先行单因素分析, 待获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后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最终获取影响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 158例早产儿经颅脑超声检查出15例颅内出血患儿, 发生率为9.49%(15/158);单因素分析显示, 胎龄、出生体质量、宫内窒息、母体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宫内窒息、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均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 P<0.05)。结论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宫内窒息、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需尽早识别该类危险因素, 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以减少颅内出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