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不同秸秆处理、耕作方式和施氮量相结合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于2018—2020年设置2年大田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和秸秆全量还田(S1);裂区为耕作方式,分别为旋耕(R)、深耕(P)和深松(B);裂裂区为施氮量,分别为135 kg/hm2(N135)、180 kg/hm2(N180)、225 kg/hm2(N225)、270 kg/hm2(N270)。结果表明,与S0相比,S1开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0.6%~17.5%、1.1%~17%和1.1%~18.5%,随施氮量的降低,小麦全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降低2.8%~22.2%。相较于常规S1+R+N225模式,S1+B+N180模式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0.3%、7.2%,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和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分别增加45.9%、35.6%和27.2%,因此籽粒产量提高10.1%。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后者小麦单位面积穗数较前者显著提高10.8%,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S1+B+N180模式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因此,与本试验相近环境条件下,在秸秆还田基础上配合深松和氮肥适量减施是实现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可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