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代,关于"情性"的儒家政治哲学命题被转译为基于人之普遍感性的美学命题。李泽厚的"情本体"美学以生存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迥异于传统情性论的启蒙学说。荀子、董仲舒认为圣人智慧是情性—礼法系统得以建立的大前提,"情本体"美学则相信多数人历史—审美经验的"积淀"可以给人性的自我启蒙和社会的总体进步带来稳定的动力。理学将情性论政治哲学消解、转化为让众人直接面对天理道体进行自我修缮的道德形而上学,由此构成"情本体"美学得以发生的思想中介。民众地位的上升,是导致情性论这一古今转向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