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道德瑕疵导致对典型人物的舆论反转,体现社会对个人包容性不足。舆论的道德审判源于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偏见,舆论要求人物具有君子的大公无私,一旦人物出现违背社会伦理的道德瑕疵,人物将被舆论否定。媒体打通两个舆论场的理性引导在于形成舆论包容性:首先肯定、吸收民间舆论场的合理成分,其次对涉及的事实与观点进行专业的多方消息源核实求证,以公德与私德,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判断标准,在报道中以善意的批评接近公众心理,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以动机良好的建议呼吁公众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问题,提高公众的审美能力。

  • 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