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白纹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BI)法与诱蚊诱卵指数(MOI)法密度变化趋势,比较不同生境下两种密度指标相关性以及风险等级一致性。方法 2020年4—12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A区)和南浔区(B区)每旬各进行1次BI与MOI监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Spearman相关进行BI和MOI的相关性分析,根据媒介伊蚊监测指南风险评估标准对两指数进行风险分级,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种方法风险等级一致性。结果 4—12月两种监测指数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趋势;当密度很低或很高时(BI<5或>20),BI均高于MOI,当BI在5~20时,BI与MOI呈波动状态,4—7月BI高于MOI,8—10月MOI高于BI。A区城镇、农村居民区两指数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01、0.682,B区城镇、农村居民区两指数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96、0.671。A区城镇、农村居民区两指数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461、1.000,B区城镇、农村居民区两指数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区城镇居民区两指数风险等级Kappa值为0.160,A区农村居民区Kappa值为-0.143,B区城镇居民区Kappa值为0.18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区农村居民区Kappa值为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纹伊蚊幼蚊密度呈季节性消长,用BI法和MOI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有一定相关性,但风险等级一致性较差。当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很低或很高时,BI敏感性优于M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