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肠外瘘患者确定性手术前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对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收治的264例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的肠外瘘患者(181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和83例NTIS患者)的临床资料, 行确定性手术治疗后86例患者发生SSI设为SSI组, 178例患者未发生SSI设为无SSI组。观察指标:(1)术后发生SSI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2)术前NTIS对术后SSI的影响。(3)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对术后SSI的预测能力。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FT3水平对术后SSI的预测能力。结果 (1)术后发生SSI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SSI组患者术前经瘘口肠液丢失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切除部位、手术方式分别为<200 mL/24 h 65例、200~500 mL/24 h 15例、>500 mL/24 h 6例, (119±36)g/L, 胃和十二指肠5例、小肠50例、回结肠31例、结直肠36例(部分患者手术切除多个部位), 开腹58例、腹腔镜辅助28例, 无SSI组患者分别为135、27、16例, (125±39)g/L, 11、91、53、71例, 127、51例, 两组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1, t=1.202,χ2=0.332, 0.422, P>0.05)。SSI组患者术前瘘口类型、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NTIS、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单发57例、多发29例, (35±8)g/L, 36例, <300 mL 67例、≥300 mL 19例, <3 h 53例、≥3 h 33例, 无SSI组患者分别为146、32例, (37±9)g/L, 47例, 161、17例, 140、38例, 两组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9, t=2.422,χ2=6.426, 7.746, 8.547,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多发肠瘘和术前NTIS是影响肠外瘘患者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1.873, 2.464, 95%可信区间:1.052~2.671, 1.120~4.392)。(2)术前NTIS对术后SSI的影响:术前NTIS患者的术前多发性肠瘘发生率、术前肠内营养时间>3个月比例、术后SSI发生率分别为31.3%(26/83)、72.3%(60/83)、43.4%(36/83), 术后SSI中的浅层切口感染发生率、深层切口感染发生率、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6%(8/83)、21.7%(18/83)、7.2%(6/83), 术前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分别为19.3%(35/181)、57.5%(104/181)、27.6%(50/181)、11.6%(21/181)、3.9%(7/181)、8.8%(16/181);两者术前多发性肠瘘发生率、术前肠内营养时间>3个月比例、术后SSI发生率、浅层切口感染发生率、深层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03, 5.319, 6.426, 4.256, 4.377, P<0.05);而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3, P>0.05)。(3)血清FT3水平对术后SSI的预测能力:ROC曲线显示血清FT3预测术后SSI的最佳截值点为3.5 pmol/L, AUC为0.75, 灵敏度为72.6%, 特异度为68.7%。结论肠外瘘患者确定性手术前存在的NTIS与术后SSI的发生相关, 血清FT3预测术后SSI的最佳截值点为3.5 p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