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在阅读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时,常会看到注释中对一些词用"同"或"通"来解释。例如:(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鸿门宴》)①(2)而自知其益富﹝知,同"智"﹞(《韩非子·说林上》)(3)锄櫌棘矜,非铦于钩长铩也﹝櫌,同"耰"﹞(《过秦论》)这些用"通"或"同"注释的字,有的是通假字,如例(1);有的是古今字,如例(2);有的是异体字,如例(3)。教材这样注释,对古汉语教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