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运用16S rDNA基因测序方法,明确膈下逐瘀汤治疗晚期毒瘀内结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探明该处方对肠道菌群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纳入10例毒瘀内结证晚期CRC患者(CRC组),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前后收集粪便标本,与10例健康对照人群(健康对照组)的粪便使用Silva数据库做比较,并将序列聚类到操作分类单元(OTU),通过Qiime 2平台对OTU进行注释,使用GraphPad Prism 8.0.1软件制作主要细菌的相对丰度图,采用Mothur软件进行组内α多样性分析,作主坐标分析(PCoA)图反映肠道菌群β多样性,进一步依托线性判别影响力(LEfSe)分析发现各组间的差异菌群。结果:CRC组患者拟杆菌门、拟杆菌属比例增加,而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的比例减少,经过中药治疗,厚壁菌门、双歧杆菌属的比例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C组治疗前菌群丰度在observed species、Chao1、ACE指数上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RC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菌群丰度在observed species、Chao1、ACE指数上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RC组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上的菌群多样性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C组治疗后菌群均匀度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多样性方面,健康对照组聚类较好,而CRC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结构具有较大差异;LEfSe分析结果显示(LDA值>3):CRC组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在噬纤维菌目(Order Cytophagales)、橙色粘球菌门(Phylum Myxococcota)和Species Bacteroides_vulgatus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发现中药汤剂对Order Cytophagales、AKYH767细菌、Genus Escherichia_Shigella等影响最大。结论:膈下逐瘀汤治疗晚期毒瘀内结证CRC患者时,可能通过增加厚壁菌门、双歧杆菌属的比例,提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作用于噬纤维菌目细菌等差异菌而达到治疗效果。

  • 单位
    山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