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人群动脉僵硬度评估及血管硬化风险预测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雨嘉; 谷政慧; 吴雪萍; 房之沂; 王天虎; 高姗; 杨雪; 沈晓影; 周听雨; 张麒; 李俊峡; 曹丰*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10): 1069-1074.
DOI:10.3760/cma.j.cn112148-20230530-00316

摘要

目的分析高龄人群(≥80岁)动脉僵硬度升高的相关影响因素, 建立高龄人群血管硬化风险列线图模型, 为高龄人群血管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4—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体检的高龄人群, 收集人口学、生化指标及药物治疗等临床资料, 同期检测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分为2组, baPWV≤1 800 cm/s为对照组, baPWV>1 800 cm/s为血管硬化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僵硬度升高的相关影响因素, 采用R软件构建其列线图模型,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525名高龄人群中, 年龄87.0(82.0, 92.0)岁, 其中男性504名(96.0%)。对照组82名, 血管硬化组443例。对照组的baPWV、年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水平低于血管硬化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和淀粉酶是动脉僵硬度升高的保护因素;碱性磷酸酶和肌酐是其危险因素(P均<0.05)。年龄、平均动脉压和上述5项实验室指标联合的列线图模型评分提示平均动脉压和血肌酐水平与血管硬化呈强相关。ROC曲线提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年龄、平均动脉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和肌酐是动脉僵硬度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可为临床个体化预测高龄人群血管硬化风险提供参考。

  • 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