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牦牛粪便大肠杆菌毒力特性、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分子特征相关性分析

作者:辛娇娇; 索南顿珠; 娄永志; 阿旺克珠; 王新; 罡豪杰; 严佳辉; 常攀; 陈姝宇; 周洪婷; 益西措姆; 索朗斯珠*; 贡嘎*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 2023, 50(10): 4210-42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3.10.035

摘要

【目的】牦牛作为西藏自治区人畜共患及多重耐药病原体的重要宿主之一,在养殖过程中滥用抗菌药物是导致牦牛多重耐药发展及传播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对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菌株毒力特性、耐药性、整合酶、生物被膜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在西藏拉萨、林芝、那曲养殖户采集200份牦牛腹泻样品,利用细菌学方法使用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分离纯化大肠杆菌,用16S rDNA通用引物对疑似大肠杆菌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所获序列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对大肠杆菌进行7类1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致病性关系密切的4类10种毒力基因,以及20个常见耐药基因和2个Ⅰ类整合子进行PCR检测,采用改良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分离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表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分离鉴定出91株牦牛源大肠杆菌,对7类16种抗菌药物的纸片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克林霉素耐药性最强(87.91%),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最多出现13耐。在毒力基因检测中,STEC、ETEC、EPEC、NTEC 4类毒力基因均有阳性存在,其中F17毒力基因占59.34%(54/91),stx1毒力基因占49.45%(45/91)。在22种耐药基因分析中,blaTEM基因在分离菌株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为tetA和sul1基因;在Ⅰ类整合子中,intⅠ1和intⅠ2整合酶基因检出率分别为29.67%(27/91)和1.10%(1/91)。细菌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主要机制之一是生物被膜形成,在91株大肠杆菌中有48.35%(44/91)表现为弱黏附能力。当大肠杆菌STEC、ETEC检测率高时,耐药基因、Ⅰ类整合子生物被膜检测率也较高,二者呈正相关。【结论】91株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丰富,耐药基因呈多样化并与Ⅰ类整合子和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试验结果为牦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