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语境、逻辑及其局限

作者:井延凤
来源: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8(01): 73-79.
DOI:10.16203/j.cnki.cn41-1396/c.2023.01.007

摘要

《子夜》在1933年发表后即被奉为左翼文学经典,根本原因在于它从经济和阶级视角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从国民革命转向共产革命过程中的复杂社会状况,有效回应了重大时代关切。由于革命情势的发展,在瞿秋白、冯雪峰等人意识形态化的评价和茅盾追求“安全”的自我阐释中,意蕴复杂的《子夜》的解读和接受逐步被限定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框架之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新启蒙思潮影响下,“审美标准”成为评判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子夜》及“子夜模式”遭遇了否定性评价。这种评价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这种去政治化的批评取向无疑阻断了文学介入现实、关怀现实的重要路径。只有重新检视左翼文学观和纯文学观视野下《子夜》评价的逻辑及其局限,《子夜》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被重新发掘。

  • 单位
    河南工程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