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陈耕道的《疫痧草》是一部疫痧证治专著,指出疫痧之邪,由口鼻直入肺胃,故发痧必见烂喉,感疫轻则烂喉轻,感疫重则喉烂亦重。疫痧辨证以喉为主,抓住火毒伤阴的病变特点,喉、神、脉、痧四者合参,以定吉凶。疫痧的治疗提出奇正相需法,将治痧之剂分为疏达、清散、清化、攻下、救液五种,并主以清法截断病势,救液之剂寓清热之中。至于正中之奇的攻下法,陈氏认为是不得已之所为也,未免过于保守,毒郁胃腑,必需大黄荡涤毒邪,逐邪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