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每至历史洪流的凶险处,文学无用论与文学工具论这对文学功利主义诞下的双胞胎往往会魅影般浮出地表,以某些滑稽的方式侵蚀着文学的名声。作家过于急切和盲目的创作实践也许不是文学介入现实的最佳途径,深入的反思反而更能彰显其公共性。21世纪2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有关瘟疫文学作品的重读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并引起积极讨论,证明疫情下谈论文学并非是一件"残忍"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