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晚年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提倡恢复中国固有道德并对其作了现代式的阐释,奠定了国民党人对包括"忠孝"在内的中国固有道德的基本态度。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在高扬民族主义旗帜之际,对包括"忠孝"在内的中国固有道德作了战时阐释。现代新儒家、战国策派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入探究,力图对"忠孝"观念作适乎时代的新解释。国民党着力阐述"对国家尽忠、对民族尽孝",强调忠于国民党及其领袖。新儒家从学理上阐明了忠孝观念与家族制度的关联,注重其内涵的转变,重忠轻孝,强调忠于民族国家。贺麟对传统"五伦"观念的阐释、冯友兰对"忠孝"观念的分析、梁漱溟及谢幼伟等人对孝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阐述较为突出。以林同济等为代表的战国策派从所谓"大政治时代的世界"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中国传统"忠孝"观念,不仅对"忠孝"内涵作了适合战时需要的新阐释,而且公开提出"忠为第一""忠为百行先"的观点,强调"先忠后孝、忠在孝先"原则,主张扩大忠之范围,将"孝"局限于家庭之中。对"忠孝"观念进行现代阐释并促使其现代转化,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样,作为儒家伦理核心的"忠孝"观念,在多元化的现代阐释中获得创造性转化之良机。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