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3月因颈椎病性眩晕至本院诊治的32例患者一般资料,用X线片评估颈椎失稳情况,用MRI评估颈椎退变程度,均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用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评估眩晕改善情况,分析颈椎失稳及颈椎退变程度与眩晕程度相关性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8.02±2.3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8.70±0.63)个月;术前有17例患者颈椎不稳,其中11例存在C4、5节段不稳,显著多于其余节段(P<0.05)。颈椎退变影像学评分C4、5显著高于其余节段(P<0.05)。术后1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JOA评分又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术后1个月眩晕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眩晕评分又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结论]颈椎病性眩晕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C4、5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及颈椎不稳是发病的危险因素。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有效手段。

  • 单位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