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萧红在她的小说叙事中,逾离了中国现代文学常规的"缺憾—补偿"机制;这种鲁迅所提出的"越轨的笔致",事实上指的是萧红特有的叙事语言与抒情形式,也即其迥异于现代中国文学写作中比比皆是的"缺憾—补偿"机制。具体而言,萧红的小说规避了西化的知识结构与叙事伦理对中国乡土原有的情感结构与生活语言的过度渗透;在此基础上,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主体抒情和个性化的语言结构,统摄乡土中国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家国民族情结,从而形成小说文本的言说方式和叙事逻辑,最终达到引渡和重建中国之"现代"的目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