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观察自然分娩后前腔室结构变化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12月在湖南省直中医医院进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的800例自然分娩后产妇为研究对象, 其中320例存在PFD产妇为研究组, 480例无PFD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前腔室结构参数, 分析前腔室结构参数诊断自然分娩后PFD的价值;比较不同盆腔脏器脱垂程度、不同压力性尿失禁程度产妇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前腔室结构参数, 分析前腔室结构参数与PFD程度、压力性尿失禁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低于对照组[(22.67 ± 4.02) mm比(25.53 ± 4.07)mm], 静息状态下膀胱后角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均大于对照组[(134.26 ± 21.54)°比(115.31 ± 17.82)°、(30.27 ± 8.41)mm比(21.94 ± 7.69)mm、(45.29 ± 12.74)°比(33.26 ± 11.5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诊断自然分娩后PF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95%CI 0.699~0.761)、0.783(95%CI 0.753~0.811)、0.737(95%CI 0.705~0.767)、0.774(95%CI 0.743~0.803), 各指标联合诊断的AUC最大, 为0.893(95%CI 0.870~0.914)。研究组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随着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增高逐渐降低, 静息状态下膀胱后角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随着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增高逐渐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随着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增高逐渐降低, 静息状态下膀胱后角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随着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增高逐渐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与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呈负相关(r = - 0.574、- 0.569, P<0.05), 静息状态下膀胱后角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与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呈正相关(r = 0.531、0.537、0.498、0.512、0.511和0.537, 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观察自然分娩后前腔室结构变化在PFD诊断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且前腔室结构变化的超声参数与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存在密切相关性, 有助于评估PFD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