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肌肉减少症(肌少症)患者临床及肌肉指标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 共纳入了404例门诊长期随诊、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老年分类标准, 将人群分为年轻老年组、老老年组及长寿老年组;并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共识2019年诊断标准, 将各年龄段老年人群又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记录一般临床数据资料, 并测定上臂围、小腿围、外周骨骼肌指数、握力、日常步速、简易体能状况量表及3 m起立步行实验(3mTUG)等数据, 同时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仪进行人体成分测量。结果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年龄为(85.24±8.23)岁, 其中年轻老年组90例(22.28%), 老老年组165例(40.84%), 长寿老年组149例(36.88%)。共筛选出肌少症患者123例(30.45%), 各组间患病率分别为年轻老年组25例(27.78%)、老老年组47例(28.48%)、长寿老年组51例(34.23%)。相较于非肌少症, 各年龄组的肌少症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显著下降, 年轻老年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下降, 老老年组和长寿老年组肌少症患者的腰围和体质指数下降, 老老年组肌少症患者体脂百分比升高。在肌少症人群中, 相较于年轻老年组, 长寿老年组肌少症患者中男性比例更高。多组间比较结果提示, 相较于年轻老年组, 老老年组及长寿老年组的谷丙转氨酶及前白蛋白水平下降, 血清肌酐升高, 外周骨骼肌指数无显著变化, 但握力[(27.7±5.9)kg比(23.2±6.9)kg比(21.4±5.8)kg, F=5.81, P=0.004]、步速[(0.8±0.2)m/s比(0.7±0.2)m/s比(0.5±0.2)m/s, F=11.88, P=0.000]、小腿围[(33.4±3.3)cm比(15.9±8.4)cm比(31.5±3.1)cm比(30.9±3.3)cm, F=3.58, P=0.031]均显著下降, 3 m起立步行实验[(10.0±2.1)s比(15.9±8.4)s比(20.8±12.8)s, F=6.98, P=0.001]时间增加。偏相关分析提示年龄与握力(r=-0.374, P=0.001)、日常步速(r=-0.441, P=0.000)、小腿围(r=-0.223, P=0.017)呈负相关, 而与3mTUG时间与年龄间呈正相关(r=0.319, P=0.009)。结论相较于年轻老年肌少症患者, 高龄肌少症患者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和下肢肌肉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伴随年龄的增长, 我们需更加关注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及局部肌肉质量的变化对不良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