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读音统一会审定了国音、制定了辅助汉字表音之用的注音字母,在汉语改革上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体现了知识分子如何构想现代民族国家的国语制度、教育制度等问题。本文以王照和吴稚晖代表的两种国语观为线索,追溯了清末民初的国语运动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脉络。王照所代表的国语观,从民众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取幅员最阔的京话为国语的标准。而吴稚晖所代表的国语观,则认为中国方言各异,没有一种现成的完备语言可以充当国语的标准,应该以汉字读音为线索,先统一国音,后改良语言,由此产生新的国语。这两种不同的国语观反映了现代国语制度形成时所需要的两个基本面向:以现有的某种活的语言为基础进行标准化,以及将国语看成是全国人公用的表情达意、政治参与的交流工具,而一贯制的近代教育则是形成这一理念的前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