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依据航磁、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地质资料,确定四川盆地东部涪陵-石柱-建南地区始于震旦纪就发育一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航磁异常图显示石柱地区存在一个北西西向的近椭圆形的正异常。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揭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由周缘向涪陵-石柱-建南地区超覆沉积;灯影组厚度显示石柱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导致地层厚度变化的古隆起边界受基底正断层控制。区域地质资料则显示控制古隆起的基底断裂对后期川东高陡背斜带的轴迹偏转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古隆起平面上近椭圆状、东西方向延伸,面积约2.4×104 km2。结合古隆起发育特征,运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分为3个时期:古隆起形成于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期;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持续隆起,至燕山期前古隆起的隆起范围、存在范围变化不大;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被改造,古隆起分割成焦石坝、建南两个高点。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的形成主要受到北东-南西向伸展作用的控制,从而形成古隆起边界的堑垒式构造组合,可能兼有同期隐伏花岗岩侵位的影响。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古今构造叠合,在油气勘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