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入住武警总医院心脏病监护病房(CCU)的ACS患者8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每例患者接受两种不同方法的皮下注射。方法 A: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拔针后轻按注射点10 s;方法 B: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拔针后按压注射点5 min。根据患者皮下注射48 h后有无皮下出血,将注射分为出血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胰岛素应用、体质量指数、腹部皮褶厚度、血小板、INR指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每例接受2次注射,160次注射中出血组94次(出血组)、未出血组66次(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是否应用胰岛素、血小板计数、INR指数、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后按压注射点程度、体质量指数、腹部皮褶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注射后按压注射点程度是皮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体质量指数ACS患者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更易出现皮下出血,而拔针后的按压程度(大力度,长时间)则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