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逐渐增多。在研究IBD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鼠类柠檬酸杆菌(C.rodentium)感染是常用的模型之一,可用于观察肠道宿主及环境因素对其易感性的影响。宿主抗C.rodentium感染的能力与肠道菌群、肠道上皮细胞及免疫细胞有关,其中肠道菌群是近期研究热点,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分节丝状菌(SFB)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因子产生来增强宿主对C.rodentium的抗性;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细菌可能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从而提高宿主对C.rodentium感染的抗性;嗜粘蛋白-艾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则可能通过降解肠道粘液层,破坏肠道上皮屏障而减弱宿主对C.rodentium感染的抗性。本文围绕上述肠道细菌对宿主抗C.rodentium感染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