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唐古特大黄根茎不同组织中成分分布特征,同时对比研究唐古特大黄根茎不同组织的泻下及抗炎作用。方法 使用溴化钾压片法对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1)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唐古特大黄根茎组、传统药材组和外皮层组。空白组灌胃蒸馏水(20 mL·kg-1),其余各组灌胃复方地芬诺酯(50 g·kg-1)复制便秘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空白对照液(20 mL·kg-1),其余给药组分别灌胃加入碳素墨汁的唐古特大黄根茎药液、传统药材药液、外皮层药液(均为4 g·kg-1)。给药后观察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5 h内排便次数及测定肠道含水量,次日,灌胃1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测定小鼠结肠Na+-K+-ATP酶活性。(2)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甲醛致小鼠足肿胀法建立炎症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即模型组、唐古特大黄根茎组、传统药材组和外皮层组。模型组灌胃蒸馏水(20 mL·kg-1),其余给药组分别灌胃唐古特大黄根茎药液、传统药材药液、外皮层药液(均为4 g·kg-1),每天1次,连续3 d。计算小鼠耳肿胀度及足肿胀度。结果 不同组织唐古特大黄红外图谱没有明显差异。空白组、模型组、唐古特大黄根茎组、传统药材组和外皮层组Na+-K+-ATP酶的活性分别为(19.60±4.10),(42.19±4.24),(20.77±3.04),(25.56±3.65)和(35.01±2.83)μmol·h-1·g-1,唐古特大黄根茎组、传统药材组、外皮层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唐古特大黄根茎组、传统药材组和外皮层组的耳肿胀度分别为(5.22±1.94),(2.67±0.90),(3.20±0.98)和(3.53±1.44) mg;足肿胀度分别为(78.07±9.23),(59.70±6.67),(60.65±10.00)和(62.25±8.98) mg,唐古特大黄根茎、传统药材、外皮层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唐古特大黄根茎不同组织所含化学成分非常相似,唐古特大黄根茎、传统药材、外皮层有明显的泻下及抗炎作用,提示唐古特大黄在产地加工过程中可不必刮去外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