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端于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立足于挽救乡村衰败的一种现代化探求,更是对苦难中的国家如何摆脱民族危机的一种路向选择。在外国侵略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重叠交错的图景下,时人对乡村建设运动褒贬不一,尤其在"问题与主义"之争后又一场农村复兴的改良浪潮助力推波,以千家驹、李紫翔为首的中国农村派对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派展开了尖锐批判,这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覆盖面之广,不仅促进了时人对近代国情的理解,更倒逼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虽然最终结果为"乡村运动变为乡村不动",历史也证明革命手段无疑是开启民族复兴的密钥,但再次评析民国这场农村复兴的主义之争,其仍具有不可抹灭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