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人骨肉瘤MG-63瘤块构建兔骨肉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VX2组和MG-63组,每组12只。按照分组分别在每只兔右侧胫骨骨髓腔内植入VX2瘤块或人骨肉瘤MG-63瘤块,建模后3周、4周、5周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周超声检查结束后行X线及CT检查观察两组兔的成瘤特点及成瘤率;建模前及建模后4周分别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水平;建模后3周、4周以空气栓塞法每组处死3只已成瘤的实验兔,建模后5周处死剩余实验兔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VX2组和MG-63组建模后存活的实验兔分别为10只和11只。建模后1周、2周、3周,VX2组的成瘤率分别为60.0%、90.0%、100.0%,MG-63组分别为0、45.5%、63.6%;建模后3周、4周、5周,VX2组的肺部转移率分别为66.7%、66.7%、100.0%,MG-63组分别为0、33.3%、40.0%。所有实验兔均未见腹腔脏器转移。建模后4周VX2组血AKP浓度显著高于建模前及MG-6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建模后4周VX2组出现明显骨质破坏,MG-63组骨质破坏较轻微;VX2组的骨质破坏率、肿瘤骨形成率均高于MG-6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0.072)。结论 相对于兔VX2移植瘤模型,人骨肉瘤MG-63兔成瘤模型的成瘤率及肺转移率较低,稳定性较差,理想的兔原位骨肉瘤动物模型仍需进一步探索。

  • 单位
    株洲市人民医院;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 安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