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庄子》在继《老子》后陆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传播。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在阅读了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庄子》译本后,对其极为赞赏。他在后续创作了一系列的风俗喜剧,这些剧作实际与他的唯美主义文论一定程度上并不相符,但却与《庄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在思想上,王尔德喜剧和庄子的“无为”与“齐物”十分契合,并都有着幽默的文风,创作了典型的“仁人”形象来讽刺与批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