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夷扇贝F_(1)自交衰退及其遗传调控机理

作者:赵亮; 李仰平; 高杉; 姜苹哲; 林杉杉; 张国瀚; 范广其; 蒋经伟; 周遵春*
来源:水产科学, 2023, 1-17.
DOI:10.16378/j.cnki.1003-1111.23031

摘要

近交导致的种质退化严重影响虾夷扇贝养殖产业。为探明虾夷扇贝近交衰退的现象及遗传调控机理,在表型水平上,构建近交系数分别为0.5、0.25和0的自交组、近交组与自然群体对照组,追踪不同近交系数下虾夷扇贝幼虫期到成体期530日龄的性状差异,同时选取7个适合度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基于近交衰退的适合度指标评价方法;在基因组水平上,利用一个自交家系的亲本及其21个子代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开展标记偏分离分析。结果显示,针对存活率性状,在幼虫期,自交组近交衰退率是近交组的1.31~3.05倍,在成体期,自交组近交衰退率是近交组的0.97~7.29倍。而生长性状中幼虫期仅有自交组仍保持较低的近交衰退率(1.65%~2.56%),在成体期,自交组与近交组几乎未发生衰退。基于重测序分型得到1 253 51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用于偏分离统计,约99%在子代中发生了显著的偏分离,其中仅有23%属于配子偏分离、77%属于合子偏分离,合子偏分离中有89%为杂合子过剩,即超显性效应起作用,仅10%受显性效应影响为纯合子缺失。本试验结果揭示,超显性效应及偏分离作用在虾夷扇贝F1子代存活率性状的自交衰退中起主要作用,为近交衰退的机理提供更有力证据的同时,也为虾夷扇贝种质遗传改良提供了有效思路。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