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南园林行进至晚明至清初(约1682-1700)这一重要的历史关隘,大量的营造积累和富有启蒙色彩的社会与艺术语境,几乎必然会沉淀出一些更趋成熟精约、更富于张力的布局类型,这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涉及。文章以松江府颐园这一很可能全方位存留了晚明至清初布局原状却较少受到关注的小园为例,尝试通过纵横比较,剖析其“一山三面”的山景园布局、局部“一河两岸”的水景格局,以及高度线性化的建筑格局,并回溯其与更早期古典三段式“隔水面山”布局之间的逻辑关联,辨明其间的轴线扭转关系,探讨其出自名匠张南垣派系之手的可能性——这对中华园林史的完整叙述,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意义。
-
单位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