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章太炎到鲁迅再到徐梵澄,是现代“心学”即精神哲学之一脉的传承与发扬。章氏从唯识学楔入,但“心”的结构未尝打开。鲁迅自“超人”说立起,他将“心”分解为“神思”与“学”,成其为对立统一的关系,然而仍未达到“心”之结构的关系整体(大全)。徐梵澄以阿罗频多思想为借鉴,依其“超心思”哲学而笃行,用“知觉性”这一概念,“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他将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的主旨调整为“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的理想。其中“变化”一词,包含“保存”“改造”(扬弃)“同化”三义,乃为一“正、反、和”的圆圈,其超上依据乃为“心灵”(仁),故可称之为“永恒中介”(雅斯贝尔斯)。而“心灵”在此世间之自身增殖的过程与完成就是“性灵”。徐梵澄特别强调对孟子“义”的概念的诠释,这是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之间横向的实践原则,他的目的不外是告诉人们——“我就是我们”(黑格尔)。
-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