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注视性质和视敏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手术前后黄斑视功能变化的关系,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提供更为有效的视功能观察指标。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行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rny,PPV)联合内界膜撕除术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28例30只眼纳入研究。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微视野查。采用OCT记录术前IMH的孔径及术后的愈合情况。采用微视野计行微视野检查,记录内容包括:(1)黄斑区视网膜平均敏感度(average threshold,AT);(2) 2°固视率(P1)、4°固视率(P2);(3)优选的视网膜注视位点(preferred retinal location,PRL)移动距离。比较AT,BCVA术前术后的变化特点,并研究PRL的移动距离与视力变化及注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 OCT显示术后黄斑裂孔全部闭合。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注视性质存在差异(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Z=-4.273,P<0.01)。术前至术后1个月(r=0.5276,P<0.01)、术前至术后3个月(r=0.802,P<0.01)、术前至术后6个月(r=0.5995,P<0.01)的PRL的移动距离均与相应阶段的BCVA改变量呈正相关。BCVA从基线时的(1.09±0.23)明显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0.48±0.15)(P<0.01),但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改善(P=0.177),术后3个月(P<0.01)、术后6个月(P<0.01)均有显著改善。AT也有显著的提高,从基线时的(20.55±2.47) d B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23.07±2.18) d B (P<0.01)。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裂孔闭合,注视性质向稳定中心注视转变。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敏感度显著增加,在第1个月时尤为明显。可作为比最佳矫正视力更为敏感的视功能观测指标。
-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